文章来源:信息技术组 程登发 张云慧

自2005年以来,植保信息技术研究组先后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针对我国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螟、粘虫、小地老虎、棉铃虫等开展了系统的野外监测工作,得到了昆虫空中迁飞行为和田间种群动态的第一手资料。针对2012年粘虫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突然暴发,系统整理了本课题组设置在河南新乡、河北栾城、北京延庆、植保所院内、吉林公主岭、内蒙锡盟6个监测点粘虫典型发生区和主要迁飞路线的雷达监测情况和探照灯诱集结果,结合天气学、物候学背景为2012年粘虫的暴发进行了初步分析。

1、监测情况

2012年5月下旬以来,6个监测点先后诱集到明显的粘虫迁飞高峰期3个,分别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和7月下旬,尤其7月下旬在北京延庆,单日诱虫数量达到7386头,并且连续多日诱虫数量在2000头以上,雌虫卵巢发育在1-3级为主。大区气流分析显示,7月中下旬,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受西南暖湿气流和高空冷气流控制,为粘虫的大面积起飞提供了有利的运载气流,尤其是7月下旬,华北北部处于气旋活动中心降雨频繁,使大面积起飞的粘虫集中降落在华北北部,大部分滞留当地危害,一部分继续迁飞到东北的辽宁、吉林,形成了8月上旬,内蒙古通辽和赤峰,河北廊坊、唐山、秦皇岛,北京,天津,辽宁、吉林等地三代幼虫相继暴发的主要虫源。据统计,全国三代粘虫发生面积约5000万亩次,对玉米、谷子、水稻等秋粮作物生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北京通州严重田块危害状(2012年8月13日摄)

吉林农安县粘虫危害玉米(2012年8月14日摄)

北京市昌平地区玉米上危害的粘虫部分化蛹(2012年8月16日摄)

2、暴发原因初步分析

1) 由于2010年冬天温度偏低,2011年夏天高温,导致大部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较轻,达到防治指标的农作物面积不大,不需要进行防控,使其粘虫越冬种群数量相对较高,为2012年的大发生提供了虫源基数。

2) 2012年气候条件适宜粘虫的生长与发育,为大暴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今年全国雨水充沛,不但有利于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禾本科杂草的生长,今年小麦生长季节,黄淮海等地的粘虫量较常年高,由于在小麦上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小麦病虫害包括在小麦上的粘虫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粘虫也危害禾本科杂草,其茂盛的杂草为粘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同时,去年冬天极端低温天气少,今年夏天极端高温也不多,为粘虫的发育与繁殖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气候条件。这样,冬天气候适宜粘虫越冬,在生长季节粘虫具有充足的食料,同时气温适宜粘虫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粘虫的暴发危害。

3) 粘虫作为迁飞性害虫,一般在当地发生后,如果在成虫期,遇到气候条件不适宜,或者寄主作物缺乏,会迁飞到其他地区危害。今年由于雨水充沛,一方面抑制了粘虫成虫的迁飞(雨水和湿度太大造成粘虫无法起飞),同时,雨水充沛造成禾谷类作物和禾本科杂草长势茂盛,为粘虫提供了足够的食物资源,而使粘虫继续在本地繁殖危害,由于虫源的积累,导致了华北地区三代(东北地区二代)的大发生。今年粘虫在玉米田发生的特点是,玉米田禾本科杂草茂密、播种相对较晚、长势较差的夏玉米上发生严重。

3、建议

1) 粘虫的防控,一般最好在3龄之前,那时候食量小,抗药性低。粘虫的防治指标为每百株30头。目前华北地区粘虫已经处于5-6龄的暴食期,食量很大,如果不加以及时防治,将造成大面积减产。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继续引起重视,使用化学农药开展及时防控。在巩固目前的防控成果的基础上,打好歼灭战,确保今年玉米丰收。

2) 加强华北地区3代粘虫成虫的监测。粘虫在华北地区可以发生3-4代,鉴于今年粘虫虫量大,如果防治不彻底,气候条件合适,会造成4代粘虫继续发生危害,因此,应加强监测,开展早期预警,防患于未然。

3) 建议国家各级财政,事先留出一些突发性农作物病虫灾害的应急防控资金,各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做好农药和药械的储备,健全和完善专业化的防控队伍,做到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

4)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实时监测、早期预警研究和农作物病虫害暴发危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为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5) 针对一些突发性、暴发性的重大病虫害(如粘虫、草地螟、赤霉病等),加强迁飞流行规律,暴发危害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控制其大暴发和应急防控提供技术储备。

6)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建设和经费支持,强化田间监测和预测预报等公益性工作。做到对突发性和暴发性病虫害及早发现,及时预警,确保有效防控。